自中央第六次工作座談會以來,各項工作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中央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過去五年,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2020年8月16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格桑卓瑪在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調研。受訪者 供圖
以中央第七次工作座談會為契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未來將以何種方式、速度繼續推進?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格桑卓瑪就此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實現高質量發展、轉變產業結構,將是高原實現長足發展的新思路,并將為中國經濟發揮更重要作用。
2019年底,自治區官方宣布“告別貧困”,全區74個縣(區)整體實現脫貧。格桑卓瑪說,曾經是全國唯一的集中連片省級貧困區,的貧困是相對普遍性的貧困。自和平解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雪域高原在減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建檔立卡、醫療扶貧、異地搬遷、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措施均取得實際成效,“這些在歷史上的,是不可想象的成就”。過去,中央、各省市為幫扶投入大量資源,也因此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追上全國的步伐。現如今,在保持全國領先的經濟增幅前提下,也應開始思考自身定位及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所能貢獻的更大能量。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中央第七次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優化發展格局為切入點,以要素和設施建設為支撐,以制度機制為保障,統籌謀劃、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
格桑卓瑪表示,正如會議所說,轉變發展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而這需要通過高新科技、創新思路等使相關產業發展到更高層次。她舉例指,農牧業在吸納的勞動力較多、但收益不高,通過諸如觀光農業、食品加工等方式,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的結合,可以提高農牧業收益。上述舉措在日喀則等地已出現青稞加工等因地制宜的成功嘗試。
2019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超4000萬人,收入達560億元(人民幣,下同),約40萬農牧民參與旅游產業。“在產業選擇上,文旅產業是一個不錯的方向。”格桑卓瑪認為,文旅產業對環境破壞相對較小,且西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可能。
她介紹,一直以來,經濟都更偏內向型經濟,外貿所占比重不大,加之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當前仍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加強與內地城市的互動和交流。她提出,清潔能源產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并加強與內地城市交流的重要一環。
一方面,以水資源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將是未來發展前景較好的產業,以此為支撐,未來的產業選擇會更多樣;另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水資源可增加與內地城市的交流。水電資源豐富,尤其在夏季豐水期電量非常充裕,此時正逢內地城市用電高峰時期,可與內地城市合作,緩解內地城市夏季巨大的能源需求的同時,消納金河水、果多等8座水電站夏季過多的水電。
“‘藏電入京’就是一個不錯的案例。”格桑卓瑪認為,以此形式,可與國內其他城市實現互惠互利互補。
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在基層,如何推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格桑卓瑪表示,設立生態崗位、大力發展文旅產業等做法,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經濟的良好互動。
中央第六次工作座談會以來,不斷探索完善生態綜合補償機制,設立“河湖長”“護林員”等生態崗位達66.7萬個,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格桑卓瑪指,生態崗位在某種程度上使得藏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樸素環境保護意識更加系統,激發了農牧民的環保熱情,增加農牧民收入的同時實現生態保護這一目標。
基層教師、醫生及公務人員的人才缺口,一定程度制約的發展,西部偏遠地區和邊境地區長期受此問題困擾。
格桑卓瑪提到,特別是教師方面,許多地方幼教資源非常缺乏。今后,若能因地制宜,培養相關大學生彌補缺口或能緩解現狀。但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應回到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待遇、保障高原地區教師的身體健康等解決后顧之憂的舉措上來。
她關注到中央第七次工作座談會再次提及干部職工的保障問題。她說,通過歷次調研發現,干部職工的身體健康問題應進一步受到重視,如研發推廣適用于高海拔地區的醫療保健新設備新技術,保證基層干部職工定期休假及體檢。解決健康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干部職工們的后顧之憂。